協會資訊 > 正文
頭條熱度:

紀實攝影的功能與責任(三)

 


王保國(《中國攝影家》雜志 副主編、評論家): 紀實攝影 documentary pho⁃ tography,這個詞的出現背景是 在 1935 年 美 國 農 場 安 全 局 (FSA)準備以攝影來助力羅斯福 的“新政”。主持這件事的是羅 伊·斯特萊克。1935 年紐約現代 藝術館剛成立的電影館收藏了 弗拉哈迪等人拍攝的紀錄片,其 生動、真實和文獻價值引起很大 的社會影響,讓斯特萊克豁然開 朗,他希望自己發起的攝影小組 能拿出產生強大社會效應的攝 影作品,所以將小組的工作定義 為“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此處含義有多種,一種是“紀錄 片式的”“有文獻價值的”,同時 也含有“像拍攝紀錄片那樣拍照 片”或“拍攝紀錄片風格的照片” 之意;既是一種價值要求,也含 有拍攝方式和風格要求。 此后一段時間,紀實攝影包 含在報道攝影里面,主要依賴的 是報紙雜志。FSA 拍攝的那些 東西被扔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里 20 年無人問津。美國公眾認為 這個項目是政府組織、用于宣傳 的。英國批評家、美國賓漢姆頓 大學藝術史教授約翰·塔格,在 《被規訓的取景框》一書中,專門 以這個案例談政府對紀實攝影 的操控。 紀實攝影重新在美國社會 被認知是在 1962 年,當時愛德 華·斯泰肯整理國會圖書館收藏 的 FSA 照片檔案,做了一個很有 名的展覽《苦日子》,重新把紀實 攝影拉到公眾視野里,此后才進 入攝影史的正統,紀實攝影也成 為指向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 革、對某一問題拍攝有深度有系 統的攝影項目的泛指。雖然今 天這一概念的含義更加廣闊,但 問題指向仍是其根本特征之一; 也 正 是 要 擺 脫 政 府 、基 金 會 、 NGO(非政府組織)等的操控, 當前的紀實攝影中才有了行動 主義派。 
 
主持人李楠:一場紀實攝影 小史現場解說。攝影某個概念 在中國之所以迅速風行,一定程 度上是和當時的現實需要相匹 配,不見得完全就是原來的本 義。同時又是不斷發展變化,所 以要追根溯源去了解。
 
|個人觀察、民間立場、 人本思想是廣東新聞 與紀實攝影的 基本特征
 
杜江(中山大學副教授): 紀實攝影的功能就是紀實, 責任就是歷史和社會的責任,這 是中國紀實攝影運動的一個起 點。 中國紀實攝影運動有兩個 背景,一方面,新聞攝影被規訓 為概念化的圖解新聞,紀實攝影 在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政治模式 中放棄了它的責任。另一方面, 撥亂反正以后,中國攝影界唯美 風興起,沙龍味彌漫。在這個背 景下,包括“四月影會”、陜西群 體提出了“不讓歷史留下空白” 的紀實攝影口號,他們是倡導者 和踐行者。 安哥是廣東改革開放、解放 思想的第一代紀實攝影家,他首 先改變了自己作為觀看者的立 場,并作為紀實攝影的實踐者和 組織者在廣東群體里面發揮作 用,在新的歷史時期里起到了一 種革命性的作用,并一直延續到 今天。 之前的影像建構是從政治 思想、體制觀看、組織立場出發 的,個人觀看在歷史記憶中是缺 席的。張新民把他的個人觀察、 記憶與影像結合在一起,從而豐 富了我們的集體記憶。 紀實攝影的一個目的是促 進社會改變,我們評價一個紀實 攝影專題是否完整,會看它引起 的社會改變。 廣東的新聞紀實攝影體系 是一個外爆的體系,三位攝影家 的活動平臺在廣東,但是作品范 疇更多的是一種國際視野,或者 說全國視野,這實際上是廣東攝 影的傳統。 概括起來,個人觀察、民間 立場、人本思想,是廣東新聞與 紀實攝影的基本特征。
 
|研討三位廣東紀實 攝影家的現實意義
 
黎明(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理 論委員會委員): 這三位攝影家所呈現的作 品完全可以稱為是鐫刻在我國 改革開放歷史坐標系上的重要 影像。廣東攝影走過了六十年, 在這個時候談坐標,我認為對于 今后明確廣東攝影的方向是一 個定位。 他們都是在用自己的價值 觀,在翻天覆地、風起云涌的時 代中用一種自我覺醒的意識,詮 釋了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視 覺影像。 三位都可以稱之為廣東攝 影界無畏的戰士,他們運用的戰 略戰術是不一樣的。張新民是 單刀直入,捕捉到“戰機“隨著包 圍城市的大軍就進去了。而安 哥則更像協同作戰,涉及面更 廣,延續時間長,投入與協調要 求高,可以說是“隱蔽滲透”。 第一次把三位廣東紀實攝 影家放在全國理論大家的平臺 上來談論,非常難得。應該說大 家都看到了廣東紀實攝影的走 向問題,陳小波剛剛提到“攝影 有病”。我在這里的診斷是“腦 梗”,癥狀表現首先是集體視覺 失語。第二是價值觀扭曲,選擇 性批判也是病癥表現之一,還有 民間獨立的弱化,逐利取巧與迎 合媚俗的偽紀實。今天研討三 位廣東紀實攝影家的作品,現實 意義對醫治“腦梗”具有抗凝作 用。
 
|希望梳理出中國紀實 攝影的坐標體系
 
吳呂明(廣東省攝影家協會 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 先試地,改革開放 40 年來始終走 在全國前列。三位攝影前輩都 是在改革開放 40 年的進程中,用 鏡頭紀錄反映廣東以及當代中 國發展進步的故事和社會變遷 的人文影像,他們秉持對社會弱 勢群體觀照的態度,用鏡頭聚焦 中國人本紀錄下來的影像,具有 很強的時代感、社會性和人文情 懷,他們的代表作就是中國紀實 攝影發展進程中具有嶺南標志 性的影像,是廣東改革開放 40 年 珍貴的全景影像史料。 以安哥、張新民、李偉坤三 位著名攝影家的名作研討中國 紀實攝影在當下如何進一步發 展和觀照社會現實,對揭示紀實 攝影在未來的趨勢探索和引領 方向,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紀實攝影”已經在中國存 在發展了 30 年,作為對西方寫實 主義與人本主義的一種糅合繼 承、發揚光大,可以說是中國攝 影對世界攝影的一個貢獻。 但是為什么時至今日,仍有 不少人還對“紀實攝影”糾葛不 清,那可能是大家對“紀實攝影” 的定義、功能與責任沒有達成共 識。 今天,這么多紀實攝影家和 理論家聚在一起,非常難得,那 么,我們是否通過討論和碰撞, 奉獻一些智慧,達成一個共識, 形成一種合力,梳理出“中國紀 實攝影”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 確立一個坐標體系,結束現在標 簽太多的混亂狀態。若能如此, 這將會是此次研討會的最大成 果和重大意義,也是廣東對中國 攝影做出的貢獻。
 
|凝視——平凡、樸素、 真實構建的卓越
 
成功(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理 論委員會副主任): 安哥、張新民、李偉坤紀實 攝影作品展,是對廣東紀實攝影 的重要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廣 東攝影人的時代觀看是具有代 表性的。把他們的作品放在一 起展示和討論,本身就是一個非 常富有創意的學術思考。 三個平凡的人各自擁有豐 厚的閱歷和磨難,具有沉穩靜觀 生活的態度、獨立的思想和特立 獨行的堅守、獨到的切入和犀利 的思考,用影像洞見了時代,抽 象了時代,歸結了時代。 三位樸素的思考者,有許多 交叉融合的方向,但對影像反映 現實與理想的判斷上卻各有不 同:安哥,思量的多傾向于政治 理念下的現實與生活追求變化 間的細微關聯;張新民,關注的 是理想驅動下的“人們努力實現 夢想”的現實進程,是對筑夢、追 夢的跟進見證;李偉坤,心思牽 扯在“張新民關注的人群”進城 離開故土后的那一縷情緒,昨天 的現實與明天的理想的交匯和 融合的情結,是在節點對初衷的 回望。 他們雖都有服務媒體的背 景,但并不局限于“官樣文章”的 表達,選擇了屬于他們自己認定 的“真實”表達。一是內容,引起 共鳴的話題。二是感情,引燃記 憶的情緒。三是觀點,引發思考 的咀嚼。四是影像,引領攝影觀 念的流徑。他們以相同的出發 點,表達了一個時代的思考,一 類人群的關注,一種故土的情 懷,他們是具有代表意義的!現 實視域的廣度、歷史縱向的深 度、獨立思考的高度、責任擔當 的主動,憑借紀實攝影的功能構 筑了他們對一個時代的卓越觀 看!是平凡、真實、樸素的責任 意識成就了他們,也感動、引領 了我們! 

主持人李楠:廣東省攝影家 協會理論委員會的四位委員,從 三位攝影家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樸實、深入、細致地進行了有針 對性的分析和探討。
 
|客觀深入剖析,形成業 界共識,建立紀實攝影 的系統理論,具有非常 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高琴(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 組成員、秘書長): 三位攝影家不忘初心,不辱 使命,為時代留存了豐富、生動、 真實的影像。此次研討會最重 要的價值不僅僅是對三位紀實 攝影家的分析和評判,所謂“時 代的觀看”其實是影像的觀看, 而攝影的核心就是紀實性,因為 紀實的特性,攝影才有生命。 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攝 影界出現了許多很重要的節點、 事件和人物、流派。近幾年來, 各地又都顯示了梳理或反思當 下狀態的意愿與作為。比如河 南攝影研討、廣東攝影研討、深 圳攝影流派的研討,包括浙江對 攝影理論的關注、對當代影像的 推動等等。30 年來,紀實攝影豐 富多樣的狀態和積累促使了業 界梳理思考的愿望,這是攝影的 自覺,也是崛起當中經歷的過 程。 安哥、張新民、李偉坤三位 攝影家及其作品本身就是非常 優秀的文本,值得進行梳理或者 深入研究。當今這樣的文本應 該說是非常豐富的,如果各區域 各行業的有識之士,都有意識、 有計劃地對過去 40 年的攝影實 踐積累,進行深入的分析研判, 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共性、個 性,與歷史與時代與生活的關 系,對形成攝影業態的共識,建 立紀實攝影的系統,應該具有非 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主持人李楠:攝影理論研究 確實應該中立客觀,有全局意 識。本土攝影研究也是非常重 要的,而且有緊迫性,值得投入 很大精力去做。
 
|活在當代,一定要有 獨立的思考。我們忠 實于自己的思考
 
張新民(攝影家): 我們三人今天能坐到這里, 讓這么多的專家來“品頭論足”, 首先得歸功于媒體。我們要感 謝那個時代的媒體傳播,否則我 們的照片不可能引起社會關注, 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研討會。 還要感謝圖片編輯。我們 有幸在那個年代遇到中國最優 秀的編輯;第三要感謝院校的學 者和批評家,如果沒有他們堅實 的學術底氣,我們不可能走得很 遠。感謝攝影同行,一群有活力 有沖動的人,聚在一起不斷提出 問題,沒有問題的攝影紀錄,不 是紀實攝影。 關于紀實攝影的概念,其實 在 20 世紀 80 年代是不存在的。 當時有系列照片、報道攝影、專 題攝影等名稱,紀實攝影這個概 念還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語境。 早先,我們確實沒有被這些 概念約束,至于為什么要這樣 拍,這跟經歷有關。我們想對一 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看 法跟生存有關,跟社會有關,跟 自己有關,也跟他人有關,終于 有攝影這個通道來完成了,就這 么單純。沒有框框沒有約束,也 不指望這種照片能賣錢,心無旁 鶩,是非常真誠的。我深知個人 記憶、個人觀察是多么重要,個 人觀察、個人記憶盡管有各種局 限,但一旦匯成共識,就是社會 的共識,這對推動社會進步是很 重要的。 藝術家也罷,普通人也罷, 活在當代,一定要有獨立的思 考。我們忠實于自己的思考。

主持人李楠: 感謝各位學者專家的精彩 發言!下面我就本次研討做一 個簡要學術總結。首先,與會專 家學者對安哥、張新民、李偉坤 三位攝影家的作品進行了充分 討論,對他們各具特色的影像風 格、自覺擔當的時代主體意識以 及以平民視角見證偉大變革時 代、以深入生活反映壯闊社會現 實的歷史性貢獻給予了高度評 價。三位攝影家是紀實攝影在 中國發展重要階段的代表性人 物,是“時代的觀看”的有力踐行 者。 其 次 ,我 們 建 立 了 一 個 坐 標。這個坐標包含三個維度:

 第一,歷史的維度。顯然, 對于攝影的研究不能僅僅涉及 攝影史,它還關乎世界史、中國 史、廣東史,同時也和經濟史、文 化史、藝術史緊密相聯。由史實 和史論的研討我們可以得出一 個結論: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 并非平穩的漸進,而是急劇的革 命。它不是一種理想的連續性 發展,而是存在著某種斷裂和突 進。這種特殊的發展軌跡造就 了紀實攝影在中國的高潮,也造 成了它今天的困境。 

第二,學理的維度。我們從 視覺文化、圖像范式,概念界定 等層面對紀實攝影和攝影進行 了討論,厘清了一些問題,也提 出了一些思考。面對紛繁復雜、 多元嬗變的各種現象,具有學術 規范和學術高度的梳理、闡釋、 總結日益重要和必要。學術與 實踐,應當是知與行的合一。 

第三,攝影生態的維度。概 括起來就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突 破和局限同在。紀實攝影已然 發生了諸多變化,比較突出的 有:由社會公共立場向獨立個人 立場轉變;由宏大敘事、見證歷 史向生活觀察、抒情表意轉變; 由英雄主義的昂揚基調向婉轉 低回的陰柔之氣轉變……總的 來說,是由向外的觀看轉向向內 的探究;圖像生產方式更是不斷 打破媒介、機器、手段的限制,超 越想象。這些都是我們有目共 睹的正在進行時。 我們建立坐標之后干什么 呢?應該分三步走:其一是借 鑒。我們看到了世界格局下的 攝影圖景,看到在更為廣闊的空 間里攝影生長的面目和趨勢,包 括它的操作方式和理念。我們 要從更高的視角去觀察我們自 身。其二是反思。紀實攝影的 困境不容回避,問題也在凸顯。 凡是對攝影有所投入的人,一定 會感到深切的焦慮,包括迷茫和 困惑。這反而是一種非常真誠 的態度,有了這種真誠的態度, 意識到問題何在,我們才有解決 之道。其三就是謀求突破和創 新。法國學者達彌施說,任何事 物的創新都是在強大的阻力下 產生的,越是激烈碰撞越能產生 巨大的能量。生逢變革時代,其 實是一種幸運,它意味著一切皆 有可能。 根據研討成果,我們達成了 如下共識: 
1. 紀實攝影以及整個攝影 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這是必 然的。 
2. 不 必 非 要 以 一 種 標 準 、 一種樣式、一種角度來規定我 們的觀看與被觀看。無論實踐 還是理論,我們都應該在變動 不居的現實中以更大的格局、 更包容的心態、更獨立的精神 來面對。 
3. 雖然攝影的定義可能在 被改寫,但今天依然是紀實攝影 最好的時代,也是攝影最好的時 代。因為無限的可能正向每一 個人敞開,有無限的舞臺正等待 著閃亮的主角。
 4. 紀實攝影最重要的功能 依然是“關心人類”,但已然被 賦予了全新的意義。紀實攝影 的責任,在強烈的社會擔當中 也張揚著個性的魅力,兩者交 融,產生了更為可觀的自由氣 象。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syxh0756;合作及投稿請聯系:133364884@qq.com

贊助商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国产人成高清在线视频99最全资源|久久精品青春五月天综合网